内蒙古巴彦淖尔:三措并举营造浓厚双拥氛围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聚焦讲好新时代双拥故事,在讲述主体、传播渠道、内容挖掘等方面不断创新,着力构建双拥故事宣传体系,全面提升双拥故事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全社会尊崇军人氛围更加浓厚,军地互动更加频繁深入,“河套双拥”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创新工作机制,解决“谁来讲”的问题
聚焦构建“党委统揽、军地协同、社会参与”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故事讲述队伍,让双拥故事讲得更权威、更生动、更接地气。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将营造浓厚双拥宣传氛围作为深化双拥工作的重要抓手,锚定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目标,每季度召开军地联席会,推动营房供暖、军属就业等12项官兵急难愁盼问题实现“48小时内响应、30天内落地”。每年跨越3000公里亲赴青岛登临巴彦淖尔舰,用行动讲好双拥故事。同时及时跟进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双拥宣传工作,切实把牢双拥故事“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等三大关键问题。军地联合协同发声。健全完善与部队协同宣传的工作机制,联合开展“军营开放日”“双拥进军营”等品牌活动,创新开展“城舰共建“城连共建”活动,精心制作的《浪花白与哈达蓝的相遇》《红领巾相约海军蓝 舰证中国强军梦》等一系列宣传片,先后登上央视新闻,让“巴彦淖尔尊崇”的声音传遍全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培育壮大双拥宣传志愿者队伍,吸纳100余家企业加入“拥军优属联盟”,让“最美退役军人”“好军嫂”等身边典型走上台前,用朴实话语讲述动人的双拥故事。连续5年面向社会开展双拥故事及文艺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先后征集优秀作品200余个,其中22个作品在全市展播,3个作品被《新时代中国双拥》采用推广。
构建传播矩阵,拓展“在哪讲”的平台
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借助各类主流媒体平台及新技术优势,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让双拥故事传播得更远、更深、更广。做强主流媒体阵地。在《巴彦淖尔日报》、巴彦淖尔电视台开设“致敬老兵”“双拥前沿”等专栏,推出有思想、有温度的深度报道17期。与市主流媒体合作,策划拍摄制作近20个退役军人题材短视频,累计点击量突破800万。聚力打造权威政策解读的“第一窗口”,局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协同发力,累计发稿超千篇,点击量突破500万人次。持续巩固线下宣传阵地。在城市核心广场、公交站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设置双拥主题公益广告、大型雕塑;全市1200余块电梯屏、1006处道旗、12处高速公路大型宣传牌,高频次滚动播放双拥宣传内容。投资1736万元建成集国防教育、双拥主题于一体的公园,“军民鱼水情”雕塑与沉浸式体验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建成开放巴彦淖尔烈士纪念馆,运用全息投影、场景复原等沉浸式技术生动展现英烈事迹,开馆首月接待市民超5万人次。积极拓展线上传播渠道。全力运营门户网站、“巴彦淖尔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等“二微一站”新媒体平台,精准定制短视频、互动H5、图解政策等“轻量化”产品,多个“爆款”产品全网点击量超800万次。
深耕内容质量,把握“讲什么”的核心
在内容挖掘上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为先”的原则,以百姓视角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升扎根群众、运用群众语言的能力,使双拥故事创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深度。讲好军民故事。与全市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选题共商、联合策划机制,组织各级信息采编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挖掘推广应急救援、乡村振兴、双拥共建等方面的鲜活故事素材近200个,近百条在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和自治区级媒体刊登。讲活典型故事。常态化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拥军模范人物”“最美兵妈妈”等深度寻访活动,将镜头和笔触对准基层平凡个体的不凡故事,真实捕捉94岁抗战老兵陈生华坚持按时交纳党费、95岁老兵刘三宝圆了补拍婚纱照心愿等感人片段,并制作5部短视频,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等央媒集中宣传报道。讲透红色故事。坚持“小切口”阐释“大主题”,开设“退役不褪色 建功新岗位”“致敬老兵·峥嵘岁月”等专栏。“青少年舰艇研学”“给海军叔叔写封信”活动累计吸引13所中小学、1.2万余名学生参与。成功举办“老革命进军营话传统”品牌活动6期,覆盖官兵近万人次,通过挖掘一枚军功章、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感人细节,让红色故事浏览量环比提升70%,真正实现了“小故事”引爆“大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