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英雄的生命答卷——从四件遗物解读抗洪中牺牲的预备役战士刘安军的精神世界
他是在睡梦中离开这个世界的。入睡前,他还牵挂着得胜河大堤的安危。在那个令人悲恸的清晨,肆虐多日的洪水像是不愿打扰熟睡的勇士,开始逐渐消退。
他是安徽某预备役团的预备役战士刘安军,在抗洪一线连续奋战了11个昼夜。他用生命的代价、军人的魂魄铸就了一道永不溃破的堤坝。
他在33岁的壮年离世,让人痛心不已。亲人们说,家里少了一根顶梁柱;战友们说,军阵里少了一个好兵;同事们说,团队中少了一名好党员;乡亲们说,身边少了一个好人。
在刘安军家中,记者翻看他留下的遗物:一摞厚厚的剪贴本,一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一张献血的老张片,一本崭新的荣誉证书,禁不住心潮澎湃。而聆听身边人讲一个个关于刘安军的故事,记者渐渐地触摸到他的内心世界,也找寻到了一份给人以无限感动和深刻启迪的生命答卷。
一摞厚厚的剪报贴本
彰显信仰力量
“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时时影响我们的思考和感受,也决定我们是否能拿出行动,拿出什么样的行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在困难中不灰心,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透过各种迷雾,看到美好未来”……翻开刘安军珍藏了11年的报纸剪贴本,记者一次次被这些质朴的感言打动。在这里,记者读到了一名士兵关于信仰的内心独白。
这份厚厚的剪贴本,一直跟着刘安军从入伍到退伍,从赣江边的红色营院到皖江畔的故土家乡,现在它静静地躺在安徽好人馆陈列室内,向参观的人们诉说一名抗洪勇士的成长轨迹和信仰之源。
剪贴本页面已泛黄,边角磨损得也很厉害,显示出主人对它的珍爱,曾一次次翻看、研读。
刘安军文化程度不高,入伍到吉安军分区后,为充实自己,读书剪报成为他的必修课,日积月累,装订成本。剪贴本中既有《火山口上写忠诚》等时代先锋,也有《一个“全能士官”的能量》等精武故事,还有《理想信念就是力量》等理论文章……在军营里厚植了崇高信仰的种子,刘安军的理想风帆越飞越高。
选择也是学习,学习强化选择。“军人身上有最可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勇敢、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当刘安军一遍遍翻阅着剪贴本中那一个个英雄人物时,是否想到有一天,他也会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呢?
读报学习中,刘安军总会做上各种标记。除了精选精读报纸上的文章,刘安军还爱写学习感悟。从刚开始关注汽车驾驶和安全知识,到后来更多地关注理想、思考人生,不知不觉中,刘安军的思想越来越成熟,就像他在剪贴本上所写,“生活像是一部庞大的机器,有许多的零件,可能你想做关键的操纵杆,但命运却只让你做了颗螺丝钉。其实,螺丝钉同样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几年下来,凭着不懈努力,刘安军不仅取得了大学本科自考学历,还在2007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精神世界的自我塑造。那一天,他在剪贴本中写下:“为人民服务,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一张珍贵的献血照片
记录人生追求
看着这张刊登在《江西省军事年鉴》上的照片,张凤忍不住泪水涟涟。
照片的拍摄日期是2009年12月25日,这一天是刘安军和张凤喜结良缘的日子。
在中国,圣诞节更像一场年轻人的娱乐狂欢。但这天上午,新郎刘安军牵着新娘张凤的手,走出吉安军分区营院大门后,登上的不是时下举办婚礼流行的豪华轿车,而是一辆普通的采血车。
看着鲜血汩汩地流进两支血袋,刘安军深情地对妻子说:“今天,我们俩一起献血,这是最有意义的新婚纪念!”
记者在刘安军的遗物中,还发现了3本无偿献血证,里面详细记录着他每次献血的时间和血量,累计至少有2500毫升。
生命没有草稿,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份无法更改的人生答卷。是索取还是付出?是贪图安逸还是奉献价值?刘安军给出的答案就在这一本本鲜红的献血证里。
“经过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刘安军12岁那年,有过因触电被人救起的经历。死里逃生的他不仅懂得生命可贵,更懂得感恩图报、善待身边每一个人。为报救命之恩,刘安军每次探亲回家,总是先登门拜访吴德金老师。吴老师去世后,他还坚持看望师娘。当兵在外,他时常电话嘱托母亲多多关照师娘。无论是冬至、清明还是吴老师的祭日,刘安军只要能赶上,就会上坟祭奠,一次不落。
“安军这娃懂事,孝顺,人见人爱。”村民的回忆里满满的都是对刘安军的赞赏。86岁的五保户老人张孟英受到刘安军长期关照。7月13日清晨,当听到“安军出事了”,平时走路都困难的张孟英老人一把扔掉拐棍,踉踉跄跄奔到张凤家中,跪在地上抚摸刘安军早已冰冷的手脚,失声痛哭:“这么好的伢仔咋就走了呢?该睡棺材的是我呀……”
热心助人、吃亏是福,是刘安军的座右铭。在干休所当驾驶班班长时,他经常主动出车,苦活累活抢着干。照顾中风瘫痪的老阿姨,他从不嫌麻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复员后,他任西埠镇综合管理执法队员,哪里有任务他去哪里,从不叫苦叫累。
身边人碰到困难,他总会施以善举、予以援手。他常说,人生有许许多多的机会,每一个机会都可能将自己推向另一个高峰,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人,不要疏忽任何一个可以助人的机会。
历经挫折却永葆爱心,刘安军在精神上足够富有。他是一个血液里流淌着井冈山精神的抗洪英雄,一个搏击风浪勇往直前的共产党员。
一本崭新的荣誉证书
诠释血性担当
“刘安军同志在2016年度的抗洪抢险中,被表彰为‘先进个人’”。在一堆各式各样的证书中,刘安军生前获得的最后一本荣誉证书显得格外刺眼。这是刘安军累倒前6天,随安徽某预备役团参加巢湖抗洪抢险获得的,全团仅有14名预备役官兵获此殊荣。
7月7日傍晚,刘安军揣着这本证书,身着迷彩回到盛家口村。一跨进家门,刘安军就迫不及待地从包里掏出来,高兴地说:“我又得到了一个证书,你们看我表现咋样?”
妻子张凤告诉记者,刘安军退伍后,做梦都想回到部队,听说参加预备役可以去训练,他来了劲,立即到预备役部队去报名。再次穿上军装,他兴奋地留下了热泪。后来,每次训练回来他都很高兴。“瞧他高兴,我们也高兴!”岳父张祥安深知荣誉来之不易,他劝女婿好好在家休整两天。
采访中,刘安军的战友告诉记者:“安军视荣誉高于一切,他经常和班里战友说一句话,‘作为一名战士,最美的姿态就是冲锋的时刻,即使倒下也要往前倒’”。正是这种见困难就上,见红旗就扛的精神,刘安军十分珍惜自己的军旅生涯。在部队,刘安军多次受嘉奖表扬,多次被评为红旗驾驶员、优秀士官,完成了一个个急难险重任务。
7月22日,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贺懋燮来到盛家口村,看望慰问了刘安军的亲属,并为英雄颁发了“安徽好人”荣誉证书……
知儿莫若母。刘安军牺牲后,他的母亲赵贤玉将这本荣誉证书摆放在堂屋香案上最显眼处。每次军地领导前来看望,赵贤玉都会捧着刘安军身着军装的遗像鞠躬致谢,并喃喃自语:“儿子,这么多领导、战友和乡亲们都来看你,你为我们家争光了!你值了!”
5岁的女儿刘子年低着头站在一旁,抚摸着“安徽好人”的证书遗物默不作声。可能她还不懂得荣誉证书意味着什么,但她将来一定会明白,她的爸爸是一个英雄,是一个好人。
一幅苍劲的书法作品
见证军魂永驻
走进刘安军的家,在正厅墙壁上可以醒目地看到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军魂永驻”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刘安军的家乡和县是历史文化名城,书法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家家都有挂书法作品的习惯。然而,与和县很多家庭悬挂一些富有诗意或大多由本地书法家题写的书法作品不同,刘安军家里的这幅作品极具军旅特色和韵味。
时任吉安军分区干休所所长的孙江山告诉记者:“有一天,安军看到我在干休所书画摄影室写书法,就过来找我求字。他专门跟我讲,您给我写的这幅作品要能够时刻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曾经是一名军人。我就送了他‘军魂永驻’四个大字。安军当时特别高兴,还说他要珍藏起来,带回家,等以后有了新房子就装裱起来,挂在最显眼的地方。没想到,这幅作品不经意间成了刘安军个人品格的最佳诠释。”
客厅的这幅作品刘安军永远不会再看到了,但每一个看到这幅作品的人,都会怀念起这位与洪水搏击的勇士。“我是党员,让我来!”“我还是军人,让我来!”刘安军坚定的话语萦绕在战友的耳旁,他退伍不褪色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战友们的心中。
“字挂起来了,安军却走了”,电话里的孙江山一度哽咽,“我能看出来,安军是喜欢我的书法,但他更喜欢这幅作品的内涵,这是一名军人对军魂的敬重。军魂永驻,是我们对刘安军的褒奖,也是对刘安军家人的宽慰。”
英雄远去,思念无尽。
军人之于国家有尽忠之责犹如子女之于父母有尽孝之责一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是在血与火的历练中诞生,是在钢与铁的较量中成长,它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不随空间的变化而泯灭。军魂代表的是一种信仰与责任,一种担当与使命。
泰戈尔有句名言:“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关于生命的答卷,如日月经天,必留痕迹,每个人都以自身的言行实践着关乎生命的认知与承诺。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刘安军倒在了与洪水搏击的抗洪战场上,他永葆军人本色的品格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