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双拥网

全国双拥办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收藏本站

民兵英模甘炳万的幸福观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了近3个小时,远远的,一栋二层小楼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同行的云南省麻栗坡县八布乡武装部专武干事王永云告诉记者,那灯村攀枝花村民小组到了,那栋小楼叫“英模楼”,是远近闻名的光荣之家——民兵英模甘炳万的家。

走进“英模楼”却不见甘炳万的身影,80多岁的老人,能跑哪里去呢?“老爷子在山上放牛呢,你们等着,我去喊他!”路过的乡亲得知我们的来意,热情招呼。不一会儿,一个健朗的老人疾步从山上走来。“老爷子,莫要急,您慢点……”王永云一边迎上前去,一边向记者介绍起甘炳万老人和“英模楼”的情况。

40年前,在边境作战中,时任大队卫生员、民兵班长的甘炳万因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并被云南省军区授予“智勇双全的民兵英雄”称号。战火平息后,甘炳万担任界务员直至退休。老人淡泊名利,全家人务农为生,生活略显拮据。上个世纪末,当周围一幢幢漂亮的小楼拔地而起时,甘炳万一家6口仍挤在一栋不到80平方米的土木瓦房里。云南省军地领导到边防一线调研时,了解到包括甘炳万在内的一些民兵英模住房条件差、生活比较贫困的情况,决定为他们筹建新房。2011年,在云南省民政厅福利公益金的支持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下,云南启动了“为民兵英模建房”工程,帮助被中央军委、原昆明军区和云南省授予荣誉称号和被评定为烈士的民兵遗属解决住房难问题。截至目前,已有19位英模或遗属搬进新居,文山有8家,甘炳万是其中唯一一个还在世的民兵英模。

2012年3月,甘炳万的“英模楼”建成,建筑面积达188平方米,成为当时村里最漂亮的房子。“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甘炳万告诉记者,每逢过年过节,走访慰问的人一拨接着一拨,坐一坐,拉拉家常,嘘寒问暖让他们一家倍感幸福。

“楼房很漂亮!可人老了,还是愿意待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同行的麻栗坡县八布乡党委委员何联富笑着告诉记者,这个漂亮的楼房如今成了甘炳万的“会客室”,而他平时最常住的还是位于半山腰的老房子。

记者提出去老人住的地方看看。于是,汽车继续往山上走,水泥路变成了石渣路,不久停在一个竖着“攀枝花战斗遗址”字样的纪念碑前。不远处,一个干净整洁的小院和一栋土木结构的瓦房就是甘炳万的家了。不大的小屋,墙上挂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镰刀,这是甘炳万上山采药的工具。他年轻时当过卫生员、略懂医药,且熟悉山上一草一木,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来找他。招呼记者坐下后,甘炳万便走进里屋,从箱子底翻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荣誉证书和反映当年民兵英勇抗敌的连环画,讲起当年的战斗故事。老人浓重的乡音不太好懂,但脸上因自豪和激动泛起的红晕让人感动。最后,他还专门请何联富告诉记者,做梦都没想到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他只是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做了点事,没想到党、政府和部队都还记得,他感到很自豪很知足!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云南军地依法出台了《云南省拥军优属规定》《云南省军人抚恤优待规定》等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军烈属优抚制度机制。今年元旦期间,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云南省军区还出台《关于做好新年春节期间双拥工作的通知》,按照普遍走访、重点慰问、实地调研原则,全面了解服务管理保障对象的难点、焦点和诉求点,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困难在一线解决。随后,一场“关爱功臣行动”在滇南边陲迅速展开。

(云南省双拥办供稿,作者:吴忠海)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全国双拥办双拥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55号(全国双拥办) 邮编:100035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3597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6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