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双拥网

全国双拥办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收藏本站

30余载守桥人 卸下戎装不卸责任

  杨有光,男,苗族,小学学历,退伍军人,1973年7月出生,现任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远工务段人字桥保安分队队员,曾荣获优秀保安员等称号。90年代初,刚参军的杨有光被分配到驻守人字桥的部队,这一守就是30年。回首30年间,人字桥从一开始的部队驻守转为地方管理,从36人到现在的7人,守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观光游客走了一波又一波,然而唯独不变的,只有这“一座桥”和“一个人”。

值得:用一生来做一件事 

  2022年4月20日,杨有光跟往常一样,穿好制服,拿上手电筒、对讲机等工具,走上了熟悉的大桥。人字桥,始建于1907年,来年12月竣工,桥横悬两岸绝壁之间,全长67米,宽4.2米,桥面距谷底102米,地势非常险峻。火车经人字桥须从119隧道和120隧道穿过,杨有光不仅要检查桥面状况,隧道内的情况也得掌握清楚,遇到险情时,必须要第一时间上报,所以容不得他半点马虎。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背后却是常人想不到的艰辛。无论是炎炎夏日、暴雨入注,还是三九严寒,都需要穿着工作服,拿上手电筒到隧道和桥上检查,其实守桥的工作并不轻松,随时都可能会遇到危险。据杨有光回忆,1999年雨季,在例行检查的时候,他刚从隧道出来踏上桥面,一颗落石从洞口上的悬崖飞落,向面部擦落,砸在了脚上,顿时间,面部和脚部感到一阵剧痛,但为了保证火车的安全通行,杨有光忍者疼痛将落实清理开,等火车顺利通过后,他才注意到,衣襟染上了血渍、解放鞋已经被鲜血浸透。事后,杨有光回想到,当时自己要是再往前迈一步,石头砸的可就是自己的脑袋,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可他却一直认为:即使再危险、再辛苦,工作总得有人做,桥总得有人守,用一生来做好一件事,值得!

不舍:从军令转变为热爱

  1991年3月1日,刚满19岁的杨有光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参军入伍,当时的人字桥由部队驻守,当上兵的杨有光第一时间就被分配到了人字桥成为了一名驻守军人,从此踏上了30年的守桥之旅。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这句话在杨有光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从最初的驻守任务,到渐渐爱上这份工作,如今已变成一种习惯。妻子罗琼芬说:“杨有光对这座桥有很深的感情,家就住在桥下的人字桥村,即便是轮休,也时常想念这座桥,都要亲自上去看一看。”

  一个人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桥上渡过的,换作是任何一个人,这份感情都会难以割舍。其实在这期间,杨有光也有想过换一份工作,但习惯却使自己难以放下。如今杨有光已在人字桥村新建了两栋房子,出于对桥的热爱,两座房子都面向了人字桥,一出门,便能看见。

使命:退伍不褪色的相守

  30年如一日的坚守,是曾作为一名军人对党忠诚,对国家怀抱希望的强大信念。据了解,人字桥在修建时,由于工程艰巨,施工中牺牲了民工800余人。战争年代,人字桥曾多次遭受到敌人战斗机的轰炸,但是都未成功。承载着红色记忆的人字桥虽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在如今,杨有光更是以军人姿态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永久传承。

  巡护时,杨有光玩笑道:“亲戚朋友都说我舍不得这座桥,等我死后,就把我埋在桥边,让我能永远陪伴我的这个老朋友。”字眼间能真切地感受到杨有光对这座桥的感情。保安队宿舍楼有几个非常显目的大字--“人在桥在 与桥共存”,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杨有光的30年,守护的不仅仅只是自己的念想,而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完成自己的职责,践行自己的使命。

  “人在桥在,与桥共存,这是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的誓言。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杨有光唱着曾经战友编写的“守桥之歌”,手拿电筒,又踏上了巡逻人字桥的路上。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全国双拥办双拥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55号(全国双拥办) 邮编:100035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3597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6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