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到“通通优军” ——江苏省南通市拥军优属工作创新发展纪事
压题照片: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图①:当年刊发南通市兴办“军人家庭服务中心”新闻调查的《解放军报》。
图②:南通市市区军转干部积分选岗大会。
图③:南通市优抚对象领取“通通优”拥军卡。
图④:南通市军地联合为立功军人家庭送喜报。
图⑤:南通市双拥示范街区一角。
图⑥:南通市双拥主题公园。
写在前面
1984年7月,全国第一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手帕厂应运而生。1985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在南通召开现场会,推广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做法。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南通市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经验。
40年斗转星移,40年初心如磐。从当年的“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到如今的“通通优军”服务品牌创建,南通拥军优属工作在改革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不断续写新篇章,该市已连续7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一封加急电报催生一项拥军优属创举
“海门手帕厂张兰(化名)丈夫李宁(化名)超假数日,已决定给其军纪处分。”1984年7月,一封从驻安徽合肥某部发来的加急电报,在海门手帕厂引起不小震动。
李宁本是一名素质过硬的志愿兵,还是代理排长,因其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年老多病,妻子生孩子后,他不得不待在家里伺候老小,以致超假数日,受到军纪处分。
当时的海门手帕厂有职工近1200人,最多时有军属80多名。这封电报让时任厂党委书记杨晓时敏锐地意识到,军人家庭存在的不少现实困难需要组织给予关心关照,于是便组织人员分头走访。很快,军人家庭“5难3感”的现实问题摆到了厂党委一班人面前:住房难、孩子入托入学难、赡养老人难、操持家务难、生病照顾难;丈夫常年在外、产生孤独感,家务无人分担、常有忧愁感,上夜班无人接送、时有恐惧感。
7月10日上午,在手帕厂党委会议室,一班人研究决定成立军人家庭服务中心,为现役军人排忧解难。当天下午,“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在宣传栏张榜公布,列出优先解决军属住房、优先照顾军人子女入学、帮助军人家庭调解纠纷等8条工作细则。
海门手帕厂创办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得到南通和海门党政军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截至1985年5月底,全市共建立军人家庭服务中心344个,为782户军队干部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为1078名军人子女解决了入学难问题。
1985年5月4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发南通市兴办“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新闻调查,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新时期拥军工作的又一创举》;同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南通市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经验。
时光飞逝,40年弹指一挥间,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面对拥军优属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南通市各级党委、政府由被动解决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由应急式排忧解难向制度化优待抚慰转变,先后出台20多个拥军优属政策文件,推动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在政策激励、典型示范之下,全市逐步形成政府大力倡导、机关和部门主动配合、全民积极参与的拥军优属新格局。热爱祖国、关心国防、助人为乐的新风尚,与江海大地上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相辅相成,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1903个“拥军服务岗”遍布基层社区(村)
“李婶,您的腰好些了没有”“沈叔,你家的庄稼收完了没”……上午10时许,如东县丰利镇双拥服务站站长沈劲松在工作间隙打开微信,与军属们聊家长里短。自2018年底担任镇双拥工作站站长以来,沈劲松通过现地走访、微信聊天等形式,与全镇168户军属保持密切联系,军属们的烦恼事、期盼事,他悉数掌握。
无独有偶。如皋市九华镇郑甸社区党总支书记、退役军人杨小春,每月都要收集一次辖区优抚对象的困难需求,并从小事入手,帮助烈军属、困难退役军人排忧解难。
“很周到、很体贴!”郑甸社区17组军属顾建梅动情地告诉笔者,她们夫妻俩身体都有病,儿子前年参军后,杨小春经常带人上门嘘寒问暖,每年大忙季节都派人过来帮助抢收抢种。家里的压力减轻了,儿子在部队服役更安心了。
“军人家庭无小事。当年创建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初衷,就是为军烈属办实事、送温暖,解决具体困难。”南通市双拥办负责人介绍,进入新时代,困扰军人军属的难题集中体现在“后路、后院、后代”上,这些年全市各级紧贴军人急需、军属急盼,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三后”问题。
从家骑电瓶车出发,短短几分钟就将女儿送到了幼儿园。在中国建设银行南通海门支行城区的一个网点工作的军嫂魏玉婷,提起上班、送孩子的便利,对区双拥办充满感激。
家住城区的魏玉婷原来在建设银行某乡镇网点工作,每天城乡两头跑,一个人照顾家中3位老人和1个孩子,十分辛苦。眼看着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在乡镇网点工作的魏玉婷真不知如何是好。区双拥办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与建设银行协调,很快就将其调到离家较近的网点,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企业改制,带来用工方式、分配形式等一系列变化,直接影响到部分军属的就业和生计。面对这一新情况,南通市在江苏省率先出台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办法,通过对口安置、定向招聘、货币安置等方式,千方百计解决军属就业难题。近5年,全市优先安置随军家属136人。与此同时,各地普遍实行军人子女就近入托入学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军人子女可优先选择名校就读;对参加中考的军人子女,在执行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基础上,给予适当加分、优先录取。在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中,通过建立量化考核、积分选岗“阳光安置”政策,健全政策、计划、程序、积分、结果“五公开”监督机制,基本实现本人、部队和接收单位“三满意”。近3年,全市370多名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和430多名政府安排的退役士兵100%安置,安置进度和质量连续3年在全省领先。
为激励军人建功立业,2008年,南通市在全省率先对驻军立功官兵与南通籍立功官兵同等标准进行奖励。16年来,驻军部队2000余名立功官兵得到驻地政府的奖励。为解决官兵后顾之忧,2023年,南通启动“你为国戍边 我为你守家”关爱现役军人家庭活动,先后走访8000余户现役军人家庭,帮助400余户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如今,依托退役军人服务站建立的“拥军服务岗”遍布全市1903个基层社区(村),全市的拥军优属服务工作走上专业化、精准化、便捷化轨道。
300多万人次尊享“通通优军”拥军服务
“一盒燕麦,一箱牛奶,应收人民币126元,打八折,实收100.80元,共优惠25.20元!”初秋的一天,在海安市海安街道星海社区一超市,退役军人老周收起优待卡,拎着折扣食品满面笑容地走出超市。超市负责人褚国云对笔者说,“拥军门店”的牌子,是她家10年前申请争取过来的,给优抚对象适当优惠,是她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
2014年,星海社区超市、餐饮、理发、药店、浴室、修理等22家店铺,与社区签订拥军协议,承诺给予优抚对象8至9折优惠,让他们一出门就感到光荣。10年下来,海安市签订拥军优惠协议的商家、店铺已达860余个,遍布城乡。
“在南通市,基层社区(村)有拥军服务点,城区有双拥一条街,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获得优先、尊崇。”市双拥办负责人介绍,南通有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28.6万人,居全省之首。近些年,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全力打造“通通优军”拥军服务新品牌,建成双拥示范街8条、15分钟拥军服务圈106个,3000多家商家、企业推出了拥军优惠活动。2021年,他们在全省率先推出具有身份识别功能的“通通优”拥军卡,“公交出行通通免、国有景区通通游、商家优惠通通享、金融服务通通有”。截至目前,已发放“通通优”拥军卡超27万张,300多万人次享受各种优惠。2023年7月,这一尊崇礼遇已向全国优抚对象开放。
“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履职尽责,守护好百姓的安宁!”2024年5月16日,武警驻如东某部政府保障营房落成移交仪式上,官兵庄严承诺。
新营房的落成移交,是南通市支持部队练兵备战的一个缩影。近5年,南通市清单式落实驻军部队训练场地、后勤保障设施建设、官兵医疗保障等实事项目400余个。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提起启东市某镇20世纪80年代通往某部营区的一条近300米长的泥泞路,周边村民记忆犹新。如今,昔日这条乡间泥泞路,早已成为“网红”拥军路。20世纪90年代,政府出资将泥泞路变成沙石路。2002年,沙石路又变成沥青路。2023年,启东市筹集资金将包括官兵生活区、训练场在内的营区内外道路全部翻修一遍,拥军路由300米延长到1500米。
从全国首家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到“通通优军”拥军服务新品牌,南通军政军民关系愈发密切,南通籍军人更加安心军营建功立业,南通的拥军优属典型也层出不穷……军心民心的凝聚,有效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成为南通跻身“万亿之城”、持续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
本版照片由南通市双拥办提供
版式设计: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