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风卷残云如卷席——中国共产党领导战略决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使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争取和鼓励支持下,各民主党派和许多民主人士在政治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1948年元旦这一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布“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
与此同时,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恢复民盟总部,宣布要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都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这样的新年开篇,代表了人心所向,预示了战争胜负。
1948年,必定是大打仗的一年,亦必然是打大仗的一年。这一年,在硝烟战火中度过,这一年,打出了中国大地上的日月乾坤。
(一)
1948年上半年,在西北,在中原,在华东,各个战区的战役,捷报频传。2月29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战军取得宜川、瓦子街大捷,歼敌5个旅,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形势。3月14日,陈赓、谢富治部队和陈毅、粟裕大军一部攻克秦晋豫要冲洛阳,歼敌1.9万余人。为再求歼敌有生力量,18日又主动撤出,4月5日再克洛阳。洛阳战役的胜利,实现了中原三军会合。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南进以来,转战江淮河汉,形成“品”字形的态势,进而完成面的占领,建立了强大的中原解放区,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4月16日,西北野战军发起西府战役,调动敌胡宗南部西援宝鸡,使驻守延安的国民党整编第17师孤悬陕北。这个师为免遭围歼,于4月21日弃城南逃,延安军分区游击队进入延安。至此,革命圣地延安被国民党军占领一年一个月零3天后又回到人民手中。
4月27日,山东兵团攻克“鲁中堡垒”潍县,山东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5月17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经过72天的争夺,攻克了晋南重镇临汾,晋冀鲁豫与晋绥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临汾的解放,使人民解放军围城兵力变成了战略机动兵力,并组成了华北军区第一兵团。6月1日至7月21日,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及地方武装进行了晋中战役,连续歼敌10万余人,再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解放了除太原以外的晋中地区。
6月17日至7月6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进行了豫东战役(包括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这是一次包括攻坚战和运动战在内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兵团作战,一度攻克河南省会开封,歼敌数量由过去一次战役歼灭一个整编师(军)增加到两个整编师以上的集团,计9.3万余人。这是全国军事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开始。
战场上的节节胜利,给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吃了一颗“定心丸”。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提出“打到南京去”,并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1日,毛泽东致电民革主席李济深、民盟中央常委沈钧儒,提出先行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一切反美帝反蒋党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均可派代表参加。不属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反美帝反蒋党的某些社会贤达,亦可被邀参加此项会议。此项会议的决定,必须求得到会各主要民主党派及各人民团体的共同一致,并尽可能求得全体一致”。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当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从8月起,各方面代表陆续到达解放区,与中共代表共同进行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5月9日,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两个解放区及其领导机构合并,组成华北局、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和华北军区,刘少奇兼任华北局第一书记。同时,为加强中原局,成立中原军区,刘邓大军及陈谢部队改为中原野战军,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8月,经过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改为华北人民政府,董必武当选为人民政府主席。这个在华北4400万人口的区域建立的、由党和党外民主人士合作的统一的人民政府,就是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
(二)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再次强调了在1947年7月小河会议即已提出的军事计划:要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时候,必须有决定性的“大动作”。唯有如此,这样才能让蒋介石的统治早些垮台,让革命的胜利快些到来。
到1948年秋季,解放战争已经打了整整三年了。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经过用“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方法进行的整军运动,广大部队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多年战争的实践使得人民解放军掌握了“取之于敌”的方法,人民军队装备了许多经过国民党军队“供给”来的美国武器。随之,炮兵和工兵开始服役,人民军队逐步有了能防御、更能攻坚的作战能力。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面积达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占全国人口的35.3%。解放区内已基本完成土地制度改革,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相反,国民党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组织涣散,兵力也在不断减少,已经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这一方面是因为战斗减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民党的“守土”原则。国民党一贯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每打下一个地方,就要留下一部分兵力来守城。比如,占领沈阳、长春要留下一个军,占领张家口、鞍山得留下一个师,占领一个县城起码得留下一个连。于是乎,国民党占领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可以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就越少。到1948年秋,国民党实际上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有174万人。再加上人心向背,尽管还统治着全国3/4的地区和2/3的人口,但是,由于广大人民早已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方,国民党已是四面楚歌、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在军事上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而实行“重点防御”。国民党的5个战略集团已被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相互之间又因私利驱使而难以配合。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完整的战线,没有密切的配合,没有人民的支持,国民党的统治正濒于崩溃的边缘。
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三)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9月24日,被国民党自诩为“金城汤池”的济南被华东野战军攻克。国军名将杜聿明就此评论道:济南守军的被歼,“可以说蒋军的重点防御计划已被击破”。美联社在1948年9月26日的评论说得更明朗:“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济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完美开局。正如周恩来所言:“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此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因势利导,当机立断,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及其他几个重要战役。这一环紧扣一环、一气贯注的通盘筹划与完整部署,气势磅礴、波澜壮阔,谱写了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
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这绝非地域偶然,而是战略必然。对此,叶剑英回忆说:“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又特别有利。敌军方面:孤立分散,态势突出,地区狭小,补给困难;长春被围,无法解救,或撤或守,举棋未定。我军方面:兵力优势,装备较好;广大地区,连成一片;土改完成,后方巩固;关内各区,均可支援。东北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的总后方。”这就是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运筹帷幄。最终,人民解放军确定由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实施辽沈战役计划。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首先在北宁路山海关、唐山段打响。9月18日,东北野战军占领锦州。锦州攻克后,国民党军东北和华北这两大战略集团被分割开来。败军之将范汉杰被俘后曾评价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锦州解放,东北大门被关。接下来,便是东北野战军关门击敌之势。10月21日,长时间困守长春的郑洞国放下武器,长春解放。11月2日,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宣告解放。随之,营口也被人民解放军攻克。至此,辽沈战役宣告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47.2万人。
大东北易了主人,人间也将被换了。11月14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评论中指出:“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于是,辽沈战役刚拉上帷幕,国共南线战场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便开始了。这是国共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是两军在长江以北地区进行的大决战。
淮海战役,是秋季攻势中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唯一少于国民党军的战役,可以说,也是三大战役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鉴于此,人民解放军在作战指导上采取将敌人的重兵集团多次分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加以歼灭的办法。
整个战役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歼灭了黄维兵团。12月16日,就在黄维兵团被歼的第二天,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这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配合平津战役,麻痹并稳住傅作义集团,毛泽东发出指示:在南线留下杜聿明集团,暂时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并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并命令人民解放军集中开展敦促杜聿明等率部投降的政治攻势。
自12月16日以后的20天中,天气骤变,雨雪交加,国民党军队饥寒交迫,粮弹两缺。蒋介石派飞机空投的少量粮弹,根本无济于事。相反,人民解放军却得到了后方群众源源不断的支援。华东局发出了“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的指示,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组成了华东支前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支前工作的统一领导。整个淮海战役中,共动员民工543万人,运送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9.6亿斤。
1949年1月6日下午3时,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陷入绝境的国民党军队的防御体系开始瓦解。经过4个昼夜的激战,1月10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杜聿明被生俘。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已得到解放,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和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武汉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下。整个南线战局已经根本改观。
这时候,该集中精力对付华北战场上据守平津的傅作义部了。这支部队在屡遭人民解放军沉重打击后,又因失去了南北两面依托,军心动摇,孤立无援。如“惊弓之鸟”的傅作义部,求生欲望极强。根据当时全国和华北的战争形势,傅作义集团采取“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不断收缩兵力,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并在华北大地上,东起北宁线的滦县,西到平绥路的柴沟堡,东西约1200多里的狭长地带,以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新保安为重点,摆出一字长蛇阵,既可守又可逃,随时可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这是当时的时局,一旦傅作义集团撤走,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必然会得以加强,这对人民解放军今后的作战极为不利。因此,稳住华北敌军,使它不能迅速南逃或西窜,成为能否实现就地歼敌的关键。
1948年11月29日,杨成武率领的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开始包围张家口,平津战役开始了。为防止傅作义部逃跑,人民解放军在战术上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做法,决定首攻塘沽和新保安。针对这两个地方,人民解放军采取“隔而不围”或“围而不打”的方针,分东西两集团着手分割、包围傅作义部。到12月25日,傅作义的60万部队已被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西窜南逃之路被阻,傅作义集团欲跑不成,欲战不能,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为争取天津守敌陈长捷投降,平津前线指挥部进行了多次劝降,仍未成功。言不和,即打降。1月14日上午10时起,人民解放军向天津守敌发起强攻,到15日15时止,解放了天津。
天津战役的胜利结束,是对傅作义的警告: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接下来,在军事打击的配合下,中共中央展开了争取傅作义和平起义的工作。经过一系列秘密接触谈判,在多方开导和形势的逼迫之下,傅作义于12月23日就起义事宜亲自给毛泽东发去一份电报,答应率部出城听候改编。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部队移动完毕,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内,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除归绥、太原、新乡等少数几个孤立据点外,解放了华北全境。
在1948年这场大决战中,人民解放军在北起松花江、南抵长江的广大土地上,前后经过142天的连续作战,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73个师,总计154万多人。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经常不顾疲劳,彻夜不眠地工作。在屋里那张旧写字台上,他为前线起草的指示、电文竟达190份之多。对此,周恩来感慨道:“毛泽东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
(四)
三大战役的胜利,给了蒋介石反动统治以毁灭性的打击,其军队主力已被消灭,作战部队仅剩下100多万人,并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的资本基本上输完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得到解放,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从根本上瓦解了。
为“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蒋介石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支持和策划下,发动了一场“和平攻势”。蒋介石满心和平幻想,鼓吹所谓“光荣的和平”论调,试图与中共进行谈判,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以期形成“划江而治”的局面,在江南继续维持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一目了然,这是一场虚伪的运动,却也产生了消弭革命斗志的消极影响,迷惑了一部分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有甚者劝说中国共产党把人民革命战争“立即停下来”,以求“迅速达成全面和平之使命”,甚至还有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开始重提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中间路线”。形势的发展,在中国人民面前摆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明确指出:“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意志。”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唯一选择,就是要“使革命进行到底”,即是说,“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了“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1949年人民解放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毛泽东的新年献词,高瞻远瞩,铿锵有力,让人斗志昂扬,激情飞扬,使在前线浴血奋战的人民解放军将士备受鼓舞,各战区指战员纷纷致电中央军委表示战斗决心,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对于毛泽东的新年献词,司徒雷登后来描述道:毛泽东的宣言中有浓烈的火药味。的确,它给予蒋介石集团以无形却致命的打击,只能无可奈何地哀叹自己末日的来临。此陷于被动”。
10月10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和口号六十七条,宣布人民解放军也就是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公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还重新颁布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2月7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在军事方面,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在经济方面,明确宣布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在政治方面,重申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十二月会议的成果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后,人们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认清了革命胜利发展的前途,更加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1947年敌我双方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人民大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这是毛泽东为1947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与成就作出的最权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