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双拥网

全国双拥办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收藏本站

两条红色"渤海走廊" 凝聚新时期军民人心力量--记潍坊市红色"渤海走廊"

  渤海莱州湾南岸的广袤盐碱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秦驰古道"。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有两条跨越时空又交相辉映的红色"渤海走廊"。一条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交通线"渤海走廊"。一条是新时期红色、双拥教育的"渤海走廊"。历史和现实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让"两条""红色渤海走廊"熠熠生辉,在新时期不断凝聚起军民团结奋进的人心力量。 

  一、峥嵘岁月,鲜血、生命筑起红色交通线"渤海走廊"。

  一是背负使命重托,开辟"渤海走廊"。抗日战争初期,位于延安的党中央、边区政府和军队的经费十分短缺,迫切需要山东胶东黄金的战略支持,处在沂蒙群山环抱中的山东分局同样需要胶东的战略支援;而胶东远离鲁中、延安,也迫切需要鲁中和延安的有力领导和坚强支持。为此,山东党组织急中央所急、想全国所想,在胶东通往鲁中的其他交通线几乎全部被日伪顽切断的紧迫情况下,果断在原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开辟了一条红色交通线--渤海走廊,承担胶东、清河、鲁中和延安之间的战略交通任务。这条走廊的主体是昌潍根据地,中心在昌北。它东起胶莱河、西至原寿光县榆树园子村一带,基本区东西长120里,宽10余里,沿途北侧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间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海滩,南侧盘踞着数十个敌人据点,是一条"我必守、敌必争"的线路。

  二是确保安全畅通,军民殊死斗争。英雄的"三北"地区军民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争,在茫茫海滩创造了一个个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谱写了一曲曲"红心向党、以死向生"的英雄赞歌。涌现出被敌人活剐38刀而壮烈牺牲的党员干部、"一门四英""一门五英"甚至"一门六英"的模范家庭、宁可牺牲亲人绝不暴露我军行踪的英雄少年、踮着小脚日夜为我军通风报信的革命母亲、双腿炸断仍抱着炸药包扑向敌人的钢铁战士和一次参军115人、一砖一瓦都红透了的堡垒村庄等等,人民群众是保卫渤海走廊的坚强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觉醒的根据地人民,积极投身渤海走廊保卫战,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艰苦岁月军民同仇敌忾、血脉相连、生死与共,潍北人民"最后一把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那种经过生死考验的"双拥情"格外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没有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普通百姓群众对党和人民军队的热爱和拥护,就没有渤海走廊的存在和畅通。据统计,抗战期间,"三北"地区以牺牲80多名县区党政军领导干部、近1500名革命烈士和伤亡1.9万名群众的沉痛代价,换来了"渤海走廊"的绝对安全畅通。

  三是不负殷切期望,合力为国担当。潍北军民背负着从中央到省委和各根据地党委以及千千万万军民的殷切期望,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紧要时刻,浴血奋战,经受了难以置信的挫折考验,用血肉之躯保卫着这条坚不可摧的"钢铁走廊",保证了这条红色生命线绝对畅通、绝对可靠。大批医药、粮食、食盐、棉花等战略物资来往运送胶东和清河、鲁中根据地,为在困难中的山东抗战解了燃眉之急,经过这里,向延安续运了支持中国革命胜利的13万两黄金,并且无一两丢失、无一人携金叛逃;来往运送了弹药、药品、粮食、棉花、食盐等大批军用物资,为山东抗战提供了有力保障;爱党、爱军的潍北人民箪食壶浆,迎来送往了数十万南征北战的英雄部队,奔赴壮阔的战场;密送了400多份重要文件,使党的抗战声音及时传送到胶莱大地、清河两岸。渤海走廊在当时发挥着护送过往干部、协助跨区调兵、密运战略物资三大历史作用。这条红色走廊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独特贡献,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又一英雄诗篇。

  二、初心永恒,打造新时期红色、双拥教育"渤海走廊"。                

  一是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教育基地。保卫渤海走廊波澜壮阔的斗争,距今已近80年历史,她所形成的"忠于使命,勇于担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今天仍然散发着耀眼光芒。为更好传承渤海走廊红色基因,为了传承好这笔宝贵的红色遗产,潍坊市针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一优势,着重建设了"211"渤海走廊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部队官兵英雄主义教育、社会群众爱国主义教育、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建设了200处红色村史馆、11个专题展馆、1个主体展馆。目前,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主体馆、68处红色村史馆、11处专题展馆已建成投用,不仅初步构筑起了全域性红色文化、双拥教育基地,而且还成为胶东红色党性教育和临沂红色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链接点,打造了新时代、新时期红色文化、双拥教育的"渤海走廊"。该教育基地先后接待市内外培训团体3660多批次、20.3万余人次。其中,"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还荣获全国唯一的中国红色文化陈列展览精品工程金奖。

  二是深挖红色资源,丰富形式载体。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蕴藏的精神富矿,总结提炼了近百位潍坊籍革命典型的突出事迹,编印了《红色记忆》等18部红色教材,制作了《渤海英魂》《行军日记》等十几部教育专题片,为全社会提供丰富滋养、注入精神力量的作品。2019年以来,先后有12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个。

  三是深入军地基层,开展教育活动。采取举办"渤海走廊·红色课堂"等形式,把红色、双拥文化大餐送到千家万户。截至目前,红色、双拥文化宣讲队已深入机关、连队、学校、企业、社区、农村,举办"渤海走廊·红色课堂"报告会550余场次,发放红色教材4.2万本,组织观看红色教学片970多场次,受教干部、官兵、群众2.9万人次。特别是"渤海走廊·红色班会"已举办51场次,受教官兵、师生、家长5400多人次。

  三、统筹资源,让红色渤海走廊精神凝聚军民人心力量。

  2020年,潍坊市党性、双拥教育工作以打造山东省最佳红色教育和党性、双拥教育培训基地为目标,进一步以红色渤海走廊为主线,一线多点,贯穿起昌邑、寒亭、寿光3个县市区,近50个村庄的红色资源、红色教育基地,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规划,给予政策倾斜,整合社会多方力量,规划建设全省最佳、独具特色的红色、双拥教育基地规模集群。同时,围绕内容更实、形式更活、方法更多、成效更好的重点,突出抓好"四个一批"特色项目。

  一是点面结合,创作一批特色作品。在全市层面上,充分挖掘现有红色历史资料,创作一批有影响的书、画和影视作品,推进建设"潍坊革命历史资料库"。编撰书籍:印制《渤海走廊党性教育基地画册》,编写《红色知识读本》《红色传家宝》书籍。影视创作突出点:制作《朱树屏》《王滨》纪录片或微电影。以建党100周年、建军93周年等为主题,制作省市参评影视作品。开发红色文创作品,加强党性教育融媒体建设。举办微党课大赛和"渤海走廊故事会"(或战斗在渤海走廊、潍水故事会),以音频视频形式,不定期向社会展播。

  二是内外结合,组织一批特色活动。按照走出去(到省内外党性教育好的单位参观学习,取长补短。)、请进来(与昌邑、寿光、寒亭三县市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开展"革命后代家乡行""北京将军书画院渤海走廊行"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潍北"三项活动。邀请全国部分知名作家、诗人、编辑、记者,举办渤海走廊党性教育基地红色笔会、《潍水故事会》评审会。加强渤海走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确保纳入全省沂蒙、胶东、渤海、鲁西四大革命文物利用片区,联合临沂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相关活动。

  三是长短结合,打造一批特色展馆。深入实施"211"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工程,抓好村史馆建设,年内新建50处村史馆。重点抓好王滨电影艺术园、朱树屏事迹陈列馆等专题展馆建设。在未来5 年内,实现在渤海走廊所经过的镇"村村建馆"这一目标,形成多个"红色村史馆镇"。

  四是虚实结合,开发一批特色课程。以建成的红色、双拥教育基地为现实讲堂,依托渤海走廊主体馆、专题展馆,实地实景安排展开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党课双拥国防教育。按照把历史转化为课程、把史料转化为教材的思路,开发建设"渤海走廊系列党课"项目。围绕党史国史、昌邑寿光寒亭红色历史等素材,开发一批有鲜明特色的党课双拥国防教程。持续完善渤海走廊主体馆(序厅短片等)。将通过对"红色渤海走廊"的统筹规划、建设提升,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多种载体,让用无数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不朽"渤海走廊精神",激励全市军民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行,为建设现代化强市、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全国双拥办双拥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55号(全国双拥办) 邮编:100035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3597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6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