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双拥网

全国双拥办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收藏本站

上海全面开展“关爱功臣”活动 推动优抚工作社会化深入发展

   上海,英雄的城市!


   在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漫长岁月中,在同反动势力和外来侵略者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这里曾涌现出多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


   上海,永远奔腾不息的城市!


   在改革开放、建设新上海、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伟大征程中,这里又涌现出多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英勇奋斗、不惜牺牲的英雄人物。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在所不惜,一往无前,以致牺牲自己的生命,或落下终身残疾。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功臣,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是值得我们永远爱戴和尊敬的人。


   不忘功臣,就是铭记历史;关爱功臣,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优抚工作社会化的新路,在全市各个街镇全面开展了“关爱功臣活动”。一个新型的优抚工作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优抚对象普遍得到了良好的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得到了精神上的抚慰和关爱。与此同时,功臣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成为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突出问题导向   创新优抚机制

   上海双拥优抚工作具有光荣传统和扎实的基础,这几年随着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本市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也在不断提高。7年前,上海民政系统对各条线的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然而优抚条线的测评结果与事先的估计大相径庭不尽如人意!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形势的发展变化,优抚对象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信访矛盾也随之增加。


   为什么?为作全面深刻的问题解析,市双拥办和市民政局优抚处的领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与各区县有关负责人一起开展了充分的讨论,形成共识:随着战争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国防和双拥意识趋于淡化,崇敬功臣、关爱功臣的社会氛围不如以前,而政府职能和工作内容也发生重大变化,双拥优抚仅靠行政力量有点力不从心。于是,有些优抚对象尽管从银行卡上拿到了更多的抚恤补助,却仍感到自己被社会遗忘了。想到自己当年曾为革命浴血奋战、想到自己的亲人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难免感到有些委屈,于是“满意度”自然下降了。


   怎么办?为作科学系统的专项规划,上海市双拥办和市民政局优抚处在深入调研、听取优抚对象意见的基础上,要求各区县民政优抚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在从物质上关心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顾,让优抚对象始终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爱。2010年,相继开展了“优抚业务进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工介入优抚工作”、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军休干部服务管理“走出庭院、融入社区”和“共建共享”等社会化探索实践,并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2013年在全市启动了“关爱功臣活动”工作,每年获得财政配套资金1700万元。


   在市双拥办和市民政局优抚处的推动下,各区县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区县、街道、乡镇,乃至居委,各显神通,百花齐放,把“关爱功臣活动”当作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做好、做实。目前已形成了各级民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方面协同配合、社会力量有效介入、服务对象踊跃参与的优抚服务体系,基本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关爱功臣”网络。


  


  


   加强需求研究  明确服务项目

   “关爱功臣活动”无论是项目化运作,还是委托专业社工机构实施,或是依靠行政力量整合拥军协会和社区各方面力量开展,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为功臣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用真情去关心每一位功臣或他们的亲属。为此,在“关爱功臣活动”项目推出之时提出对优抚对象走访慰问全覆盖的目标。在走访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困难,并反馈给有关民政部门和承接“关爱功臣活动”的社工组织。各区县、街镇还通过发放需求调查表的方法,广泛征集优抚对象的意见,使生活服务更贴近实际。


   根据优抚对象的需求,上海市制定出台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关爱功臣活动”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六项基本服务项目和六项拓展服务项目。在各区县的推动下各类服务活动蓬勃开展,许多区县实施“家门口”服务工程,整合社区资源,每月开展“便民服务进小区”活动,将健康咨询、家电维修、理发、扦脚等生活服务项目送到优抚对象的家门口;有的街道主动与社区企业联系,在炎夏来的之前,为重点优抚对象免费进行清洗空调服务,使其能安度夏天;有的为残疾军人和烈属家庭组织一次免费的水、电、煤安全检查等,这些都受到了优抚对象的普遍欢迎。


   各区县、街道、乡镇在为优抚对象提供带有共性的服务项目之外,更注重帮助他们解决特殊困难,开展个性化服务。


   曹杨新村街道在开展日常优抚活动的同时,对功臣们开展了“夕阳圆梦”活动,即向每一位优抚对象征集他们的“梦想”,然后动员社区的各方面来认领这些“梦想”,帮助优抚对象“圆梦”。优抚对象中有几对夫妇年事已高,为当年结婚时未拍过婚纱照而感到遗憾,希望在晚年能弥补这一缺憾,社区一家影楼得悉后当即表示愿意“领梦”,并精心为这几对老人拍摄婚纱照,圆了他们的梦;有些优抚对象身边无子女,感到孤独,希望有年轻人陪伴聊聊天,附近华东师大的学生主动“领梦”,时常到老人家中对老人进行精神抚慰,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与老人谈时事新闻;一位年逾八旬的残疾军人因浴缸太高致使洗澡困难,经街道联系,一家装修公司愿意认领,为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还加装了防滑砖,解决了老人的实际困难……


   在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新河镇烈士家属黄飞,因年老病重需要住院,但不熟悉入院流程,不知如何办理相关手续,于是向承接新河镇“关爱功臣活动”项目的心连心服务社寻求帮助。服务社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经联系,由于医院床位紧张,一时难以解决。后经他们多次协调,反复宣传开展“关爱功臣活动”活动的意义,医院终于想方设法腾出一张床位,让黄飞入住。黄飞出院后,他的兄弟又来到心连心服务社,要求帮助黄飞入住敬老院。服务社不厌其烦,又多方联系敬老院帮助落实。事后,黄飞和他的弟弟千恩万谢,还向服务社送来了锦旗。


   “关爱功臣活动”项目除了为全市优抚对象开展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外,还有针对性地做好优抚对象的情绪抚慰,成为了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烈属陈某,曾多次无理由上访,静安区民政局了解到其不仅擅长书法绘画,而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因此因势利导,推荐他出任区“红星书画院”院长,参与到优抚文艺骨干培养、军地双拥文化交流、日常优抚服务管理等工作中去,成为区开展双拥工作的中坚力量,从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建立长效机制    倡导“四心”精神

  


   为了将关爱真正送到功臣们的心中,全市形成了以“拓展内容、创新载体、深化内涵,提高影响”为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入户探访、沟通桥梁、整合资源“三项”工作机制。同时,各区县在实践中注重夯实基础,按照每15至25名优抚对象选拔配置1名志愿者和联络员的比例,建立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由专业社工引领的志愿者、联络员服务队伍,为全市烈士遗属、因公牺牲遗属和病故军人遗属,伤残军人、伤残民兵民工,享受国家和本市定期生活补助的在乡复员军人、参战退役人员、参加核试验军人退役人员、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等5万余名优抚对象提供政策宣传、精神抚慰和部分生活辅助服务。同时,各区县注意夯实基础,


   由于优抚对象不同于一般对象,因此在“关爱功臣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倡导“热心、精心、诚心、耐心”的“四心”精神,尊重优抚对象的独特经历,善于发现他们个别化、切实的需要。正如,杨浦区的志愿者翁锁珍所说,“我们所面对的优抚对象,同一般人群一样,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但同一般人群又不一样,他们本人或是家人曾经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过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有获得政府、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的特殊需求,我们作为志愿者更要热心、诚心,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抚慰情绪、化解矛盾和增加正能量的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优抚对象和政府间的交流,协助社工和政府部门整合各类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翁锁珍结对联系的对象中有一位烈属,其父是在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国民党中将,名列我国首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之中。居委干部曾告诉她,他家的门是很难走进去的,果然几次前往探访均未能如愿。翁锁珍抱着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一次、两次、三次,终于被同意在约定时间见面。这天约定时间未到,她就等在门外,到点后才准时按响门铃,烈属出乎意料地说:“你这么准时呀!”进入室内见到烈士遗像,小翁就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和烈属聊他父亲生前的事迹,表达崇敬之情,并询问烈士安葬的地方。原来她事先已从网上认真阅读了关于这位烈士的生平事迹,因此一进门就与烈属有了共同语言。小翁对烈士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尊重,感动了这位烈属,终于接纳了她。


  


   为了提升志愿者、联络员的服务质量,加强志愿者、联络员队伍建设,全市建立了网上交流平台,以新媒体的方式拉近“社工、志愿者、联络员”之间的距离,增加彼此的沟通,共同分享服务心得,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对志愿者、联络员开展培训和督导服务,通过专场培训、机构探访、主题分享等形式,向联络员、志愿者传授社会工作服务意识、技巧及方法,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增长了他们的才干,支撑他们能出色担当起肩负的使命。


  


   弘扬革命传统  营造社会氛围

   本市各级民政部门深刻认识到,优抚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既需要生活上的照料,也需要精神上的关爱,要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从而树立光荣感和荣誉感。


   各区县、街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优抚对象对社会的认同感不断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逐渐高涨。


   为了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功臣们的光荣历史和英雄事迹,增强国防、双拥意识,以“关爱功臣活动”为抓手,在全市广泛开展了“扬革命传统,育时代新人——讲革命功臣故事”活动。功臣们的故事真实、生动、感人。而故事员们所讲的双拥先进人物的故事,又使人感到亲切、温馨。上海的许多社区、乡镇还邀请部分重点优抚对象为青少年话当年、讲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本人或亲属有的曾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置生死于度外,赴汤蹈火,浴血奋战,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业绩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有的曾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和人民军队的各个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英勇奋斗,以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动人心魄的爱国主义篇章。他们的故事以及通过他们与青少年朋友的互动,使孩子们了解了过去,懂得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革命传统通过这些活动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而优抚对象们也从中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实践证明,“关爱功臣活动”的蓬勃开展对激发社会正能量、激励军人为国奉献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不断拓展优抚服务管理的新领域、新路径、新思路,优抚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和耐力,造福于广大优抚对象。


  


                               (上海市双拥办供稿)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全国双拥办双拥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55号(全国双拥办) 邮编:100035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3597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6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