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双拥网

全国双拥办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收藏本站

一对党员夫妻的奉献情怀

  红花绿叶衬、绿叶红花映。武警江苏公安边防总队某支队政治处副主任苏红锋与爱人施萍就是这样一对红绿搭配的党员夫妻,他们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社会上共献爱心,他们不仅用自己的点点滴滴证明了爱民的赤忱之心,也诠释了作为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橄榄绿在红花的陪伴下更加生机勃勃,红花在橄榄绿的衬托下更加绚丽多彩。多年来,苏红锋和施萍这对党员夫妻在党旗的照耀下抒写着忠诚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首爱民的乐章!


  携笔从戎,不断超越自我的报道员


  他并不是才华横溢,只是比常人多一份刻苦;他并没有过人的本领,却有着常人无比的坚持。他用一支笔、一台相机,一直奔走新闻宣传的道路上。


  苏红锋是一名入警大学生,当他经过入警培训来到位于太仓的江苏公安边防总队某支队报到,看到自己被分配到一个叫小镇,随后又被分配到小舰艇上时,心里难免有点失落。第一天晚上,躺在狭小的床铺上,不知是船晃得厉害,还是心潮起伏,他彻夜未眠。在舰艇服役,这与他想象的部队差距太大。


  说实话,舰艇上的生活太枯燥,让苏红锋觉得有点难熬。他思绪彷徨着,内心苦闷着,甚至怀疑当初的选择。但苏红锋很快调整好心态,因为舰艇有许多人和事感动着他。航海班长苏绍刚不仅是位舰艇上服役十多年的老班长,还是见证江苏海警起步的最老的士兵,女儿出生时他正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后来干脆给女儿取名为苏航;还有艇机电班班长、四级士官王岩,被官兵誉为舰艇“心脏”护理师,当时他已经在船艇上工作15年了,已四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党员”和“红旗船员”。这些老士官在舰艇上一直用行动诠释着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给了在大学期间就入了党的苏红锋很大的触动——自己要以他们为榜样,扎根船艇,做一个称职的水兵,一名合格的党员。同时另外一个念头从他的心底萌发,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报道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海警官兵。


  要说苏红锋走上宣传道路并非偶然。翻开他的入警档案,发现他上大学时就连续四年担任宣传委员。如果说这个经历为他入警后走上宣传之路提供了先机,那么后来到边防警察报社接受专业培训,更是为他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苏红锋知道在新闻宣传工作上要干出成绩,必须脑勤、眼勤、腿勤、手勤。平时他坚持读报、听广播、看新闻,并写心得笔记,努力学习借鉴新闻佳作的可取之处,并把所学、所悟融会贯通,最后在自己的稿件写作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全面提高文字功底的同时,为了学习摄影,单位没有专业相机,苏红锋自己花钱购买单反。没有师傅教,他就留心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的好图片,随后就会先依葫芦画瓢模仿着拍,再琢磨着稍加换个位置、调个角度的拍,等拍熟练了后他就深入思考每张照片背后可能的故事,尽可能把每张照片拍出自己的思想、拍出故事的内涵。


  新闻界有句俗话叫“越危险的地方越出新闻”。每一次海上救助,都是风大浪高的恶劣天气,只要有任务,苏红锋就主动带上报道器材,随艇出航,随警作战。2010至2012年的三年时间里,他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稿近千篇,还有一大批报道被网络媒体采用。江苏海警支队新闻宣传工作成绩连续三年在全总队名列榜首,他的名气从海警支队传遍了整个江苏边防总队,大家提到苏红锋都说他是“报道狂人”!


  2013年,从宣传科科长晋职到支队政治处副主任的苏红锋并没有因为职务的晋升和岗位的变动而放弃新闻宣传事业。去年台风来袭,他主动请缨跟艇参加一个海上救援,夜晚的海上风大、浪急、涌高,持续十多个小时的颠簸让战士们几乎都出现了疲惫乏力和晕船呕吐现象,苏红锋更是记不得自己摔了几次、身上青了几块、吐到什么程度,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一手抓着栏杆,一手操作相机,多次冒着被两船相夹、掉进海里的危险圆满的完成了整个报道,回去后一刻没休息就处理稿件。当第二天看到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江苏海警成功救助四名遇险船员的新闻时,苏红锋欣慰地笑了。他在坚持写新闻稿、拍新闻照的同时,还带出了一大批报道人才,为支队积蓄宣传后劲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海警支队继续获评“全省公安边防部队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在他的报道下,江苏海警官兵数十年来一直以太仓为第二故乡、扎根太仓奉献自我、服务太仓的感人事迹让太仓人民铭记在心。2009年,江苏海警配备首艘618型大型巡逻舰,并以“太仓号”命名,随后,苏红锋撰写的一篇题为“太仓号命名背后的故事”的长篇报道,深刻展示了太仓人民与江苏海警血浓于水的军民情。一时间,不仅“太仓号”舰艇享誉江尾海头,那篇报道更是在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为太仓这座双拥之城、为“金太仓”这张金名片走出太仓、走向全国画上了重要的点金之笔。


  嫁夫如愿,不畏家庭困难的好军嫂


  她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却有着宽广仁慈的胸怀;她没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胆识,但有任劳任怨的牺牲精神。她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一直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苏红锋是江苏张家港人,他的妻子施萍是他老家张家港市金港镇双丰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他们俩人于2008年走进婚姻殿堂。


  施萍这个看似文静内向的姑娘,却从小就有军人情节,虽然自己没能如愿穿上军装当个女兵,但嫁给苏红锋这个边防警官,成为一名军人家属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能娶到施萍这么贤惠的媳妇,苏红锋觉得三生有幸,他说在事业上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绝对离不开妻子施萍的默默支持。正如那首歌所唱——军功章儿,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施萍看来,丈夫是一名军人,支持丈夫的工作就是她最好的拥军。如果连家里一个军人都拥护不好,何来去拥护全天下的军人呢?


  “没事,你安心工作!”这是苏红锋在电话里听到妻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了。虽说自己所在的部队离家也就百来公里,但他们夫妻一年能在一起的日子是屈指可数。有时施萍也会想,不都说“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么,既然丈夫是军人,就应该履行好军人的职责。不管是在太仓还是张家港,他都是在站岗值勤、保卫祖国。海警部队每年都要执行海上巡逻、海上执法、海上安保等任务,作为一名报道员,只要舰艇一出航,苏红锋就随警作战,搞好新闻宣传工作。2008年,苏红锋与施萍还未度完蜜月,这对新婚燕尔就分别了,他要去海上执行任务。北京奥运会期间,苏红锋随艇在海上漂泊66个日夜,随时报道海警官兵执行青岛奥帆赛海上安保任务的战斗风貌;2009年,苏红锋参加为期3个月的世博会海上安保演练;2010年,他又随艇出征6个月,在作为普通一兵与海警战友们共同担负上海世博会海上安保任务的同时,他还是一名“战地记者”,一次演练、一次实战,他都圆满顺利完成报道任务。


  部队要执行任务,丈夫不能请假回来,施萍能理解。对于元旦、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法定假日,苏红锋的身影也很少出现在施萍身边。作为一个资深报道员,他深知节日期间部队要执勤,活动多,是出新闻的最佳时机,为了搞好报道,利用节假日回家时间自然也少了。每当看着别人小家庭欢聚其乐融融时,施萍心中也难免流露出伤感,但是每当看到电视、报刊、网络上有作者署名为苏红锋的新闻作品刊登、播报时,再看看家里橱窗里摆放的一本本他获得的荣誉证书时,她就会为老公感到欣慰和自豪,就会为嫁给这个事业心极强的男人并为他默默守候而坚定信心。


  在生活上,不管家里遇到什么事,施萍都很少打电话影响苏红锋的工作。2010年11月19日,正是儿子苏天乙出生日子。早上八点半左右,施萍起床时突然羊水破了,疼痛不已,这么大的事本想打电话给苏红锋的,可是想到这个时候老公估计正在开会,再说打电话他一时半会也赶不回来,于是就打电话给自己母亲。施萍的妈妈更是通情达理,等把女儿送到医院,签完字送进产房后才给女婿打电话,说情况一切正常,还叮嘱他不着急,等忙完手头工作再抽空回家。这时苏红锋感到万分惭愧,连日来忙得竟连老婆的预产期都忘了。


  红心闪耀,奉献社会的党员好夫妻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有着最为平常的善举;他们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却做着一些平凡的小事。他们用自己行动诠释着一对普通的党员夫妻对党的忠诚。


  苏红锋从小家境就不好,在他成长路上,就没少接受过亲戚朋友和同学的关心帮助,所以他常怀感恩之心,自小就下定决心,将来自己有出息了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苦难显才华,好运隐天资。经历磨难的苏红锋比常人更勤奋刻苦、更努力学习,因为表现优秀,他在大学期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苏红锋更加珍惜“党员”这个神圣荣誉,时时处处为他人做好事、为社会献爱心。在家里,他是长辈们心里孝心满满的好孩子;在学校,他是师生眼中助人为乐的好学生;在村里,他是家家户户称道的热心肠;在部队,他是官兵们都佩服的“拼命三郎”;在驻地,他是群众交口称赞的活雷锋。


  婚后,苏红锋始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施萍,施萍也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向党组织靠拢。苏红锋经常陪施萍一起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一起阅读党的经典著作、一起观看红色影片,以此来提升施萍的党性觉悟。


  施萍不光在家孝敬父母、善待长辈,只要村里村外哪家有什么困难她也尽力帮助,有时还跟着丈夫一起跑到太仓结对帮扶,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孝心和爱心。顾美芳是太仓市浏河镇一位九旬老人,一个人独居多年没有儿女照看,生活过得非常困难。苏红锋和老人结对帮扶多年,妻子施萍在家常听丈夫提及过此事,菩萨心肠的她一直也想去看看这位顾阿婆。前年重阳节,正好是星期天,苏红锋打电话告诉妻子说周末不回去,因为答应顾阿婆要去陪她过重阳节的。这个消息让施萍心里一乐,挂完电话,她没跟苏红锋商量就悄悄下了决心,还特意上街买了点老人爱吃的东西连夜赶到太仓,准备第二天和丈夫一起去看望顾阿婆。这让苏红锋是又惊又喜。当到顾美芳家后,施萍便主动收拾桌子、打扫卫生,还和顾阿婆聊天拉家常,帮她剪指甲、喂她吃重阳糕,顾阿婆说,那个重阳节是她过的最开心的节日了。


  苏红锋作为一名报道员,每次单位走访慰问驻地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等活动都离不开他忙前忙后的摄影、摄像的身影,群众的疾苦他都印在相片里、记在心田里,很多次单位慰问后,他都自掏腰包给困难的群众捐钱、捐物,用自己的行动还献爱心还不留名,多年来,他和数不清的困难群众结成了对子,成了大家心里的贴心人、活雷锋!


  在苏红锋的鼓励下,施萍还主动向当地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参加各项党的学习、培训,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通过不懈努力,施萍终于在2011年5月正式入党。


  入党后的施萍更是和苏红锋互为镜子,他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勉、共同进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的价值观和先进性。几年来,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参加太仓市民政部门开展“捐衣捐物献爱心”、“我为灾区贡献一点力量”以及太仓市义工协会开展的“与爱同行”、“助老扶残”、“助学助教”和“关爱失独”等各类公益活动10余次,与当地3名孤寡老人、2名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还共同默默资助四川灾区多名贫困儿童上学,捐助财物累计6万余元。


  入伍以来,苏红锋多次被公安部边防局、江苏边防总队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和优秀报道员,两次被表彰为“优秀警官”,当选苏州市双拥工作先进个人,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全国双拥办双拥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55号(全国双拥办) 邮编:100035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3597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6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