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一直守护好这些烈士”——云南省麻栗坡县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张子培21年深情守墓
【烈士陵园简介】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城北郊4公里处,安葬着全国19个省市、19个民族的960位烈士。陵园建成后,先后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云南省干部现场教育培训基地”。近些年,到陵园凭吊烈士、接受教育的官兵、师生、干部、群众等逐年增加,去年逾28.8万人次。
初春的滇南边陲,寒意未退。清晨,张子培如期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逐一巡查每座烈士墓,给烈士擦墓碑、清理杂物。21年来,每天清晨巡查陵园的习惯,张子培从未改变。
陵园管理所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锦旗。“军人的知心人,人民的好公仆”“殷悠难语皆尽情,敬业守职护英烈”“尽心尽职永铭记,热情接待胜似亲”……锦旗上的这些字句,道出了大家对张子培深情守护烈士的赞誉。
细小的柏树叶在扫帚的清扫下,慢慢被汇集到了一起。水泥台阶上,扫累了的张子培放下扫帚,从兜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两根熟练地噙在嘴里点燃,烟雾从张子培的嘴巴里喷出来,他轻轻拔出一根,俯身放在了身边最近的云南籍烈士王建川的墓碑前。“吸烟了,老兵!”他低声说道。
小憩片刻,张子培拿起扫帚继续清扫柏树叶。1996年到烈士陵园工作以来,张子培每天都要这样清扫陵园。守护陵园的这7000多个日子里,用坏了多少把扫帚,张子培已记不清。他记得最清的,是随时保持陵园清洁干净。
那年,刚满23岁的张子培从陆军第13集团军某旅退伍回乡。退役安置时,其他人纷纷选择了党政机关,唯有张子培报名到烈士陵园当管理员。亲友对此非常不解,质问他为何不选择去好单位。他回答说:“烈士用生命保护我们,我愿守护好他们。”
1972年12月,张子培出生在麻栗坡县董干镇。在他记事的时候,他的家乡变成了炮火硝烟弥漫的战场。解放军将士为保卫祖国血染疆场的场景,成了他一直抹不去的记忆。“他们个个都是大英雄!”受其英雄事迹影响,1992年高中毕业,张子培主动报名参军到了部队。
“烈士为国牺牲了,我有义务守护好他们。”对自己退伍后的择岗,张子培坚定执著。上班第二天,他背着铺盖,住进了烈士陵园的一间小屋。打扫陵园卫生、擦洗墓碑、描摹碑文、绿化陵园、服务凭吊人员……从此做起了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
“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平凡的事,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顶得住烦扰。”张子培说,陵园建在城郊,他刚到陵园工作时交通条件较差,平时来凭吊烈士的人非常少,每天陪伴他的只有960个烈士的坟茔。起初,寂静的陵园和成排的陵墓,让他心里直发憷。“烈士是为保护我们才牺牲的,有什么好怕的?”这样想想,他就不再害怕。熟悉了陵园的一切之后,有时他担心烈士寂寞,就去给烈士唱歌,点支烟与他们唠嗑。
清明节和自卫还击作战纪念日,是张子培最繁忙的时候,他的手机每天都是响过不停。那段时间,烈士亲属和参战老兵纷纷赶来凭吊烈士,麻栗坡县的驻军官兵、学校师生、党政干部和群众等都要到陵园扫墓。每到此时,张子培总会提前准备好香、纸、冥币等祭祀用品。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只要与他联系,他都热情接待,主动提供音响、开水、药品等服务。他还把自己在陵园的厨房提供出来,免费为凭吊人员加工祭祀的食物。
近些年,涌来麻栗坡烈士陵园凭吊烈士的人逐年增多,相继突破了10万、15万、20万人次。麻栗坡县城餐馆酒店数量有限,短时间内突然涌来这么多人,吃饭、住宿成了棘手问题。为让凭吊烈士的人有地方住、有地方吃,张子培到城里逐一考查,详细了解酒店、餐馆的实际情况,尔后与其建立协作关系,优先接待凭吊人员。
寄托着哀思的纸钱化作袅袅青烟,弥漫在麻栗坡烈士陵园。清明前夕,张子培又一次到县城采购了水果、纸钱、蜡烛、爆竹和黄菊,为陵园里960位烈士祭奠。
“作为陵园管理员,为烈士扫墓是必须的。”张子培说,每年的大年三十、清明节、农历七月十四这3个日子,他都会自己或者带着妻子李海芳祭奠陵园的每位烈士,祈福英烈在天堂安息,祈福烈属和参战老兵平安健康。以前,到陵园凭吊的人较少,他都能在这3个日子当天祭奠烈士。近些年,来陵园凭吊的人越来越多,他从早到晚都要忙于接待凭吊人员,祭奠烈士只好提前完成。
提及张子培,李海芳曾对他埋怨不已。“周末和节假日,别人都是一家人在一起过得甜甜蜜蜜,他却整天呆在烈士陵园接待别人。”李海芳说,周末和节假日,许多人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到陵园凭吊烈士。结果,别人上班,张子培上班;别人休息,张子培依旧上班,并且比平时更忙,无法享受正常的生活。
妻子的埋怨,张子培非常能理解。李海芳是一名教师,与他结婚后一直辗转在董干马坤、铁厂普龙、太和、麻栗镇董占等乡村小学教书,聚少离多无法照顾家里的老小。儿子张碧瑞从上小学开始,就跟着张子培一起生活。可张子培每天早晨5点就要出门,晚上九点过才回家,张碧瑞不得不自己上学,自己做饭,自己照管自己。
那时,张子培的工资每月还不足1000元。李海芳曾劝他辞了工作,回家好好照顾下儿子。每每这时,张子培总是耐心地劝导她:“当年烈士们连命都可以不要,我们现在做出一点牺牲也是应该的。”“不把陵园守好,怎么对得住烈士”……就这样,张子培让儿子独立生活,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好几次,看着年幼的儿子做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家务活,李海芳暗自伤心流泪。
妻子的埋怨、无法照顾家庭的愧疚,让张子培也有过犹豫。是走,还是留?当他的内心举棋不定时,张子培接到了一个电话。“小张,你还在陵园工作吗?”“我还在。”“那就太好了。”原来是他之前接待过的一位烈士妈妈打来的电话。得知张子培还在陵园工作,这位妈妈非常高兴。“自从使用手机后,我的号码就没变过。害怕换了号,烈士亲属就找不到我。”张子培说,接到那个烈士妈妈打来的电话,他就决定继续留在陵园工作。
“后来,我也理解了他。烈士亲属和参战老兵对他的认可,是我们最大的骄傲。”面对记者,李海芳腼腆地笑了,而坚毅的张子培眼里,却隐约泛起了泪花。
在陵园呆久了,张子培慢慢地把每位烈士都当成了自己的大哥,把烈士的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一些凭吊人员给陵园捐献钱款,张子培总会毫无保留分给生活困难的烈士亲人。只要有机会,他都会想方设法去看望下烈士亲人。
2007年,张子培到外地出差。路过贵阳时,他专门上门拜访贵州籍烈士韩跃奎的母亲。当韩妈妈看到张子培时激动地哭了,她拉着张子培的手颤抖地说:“子培,妈把你当作我的幺儿啦。妈老了,以后不能去看你哥了,拜托你每年给你哥的坟上添几把土,上几柱香。”“妈,你放心,跃奎哥喜欢吃炒猪肝我都记着呢!”言毕,两人相拥而泣。
从那以后,每年祭奠烈士的时候,张子培总忘不了带上一盘炒猪肝敬给韩跃奎烈士。并且每次他都会特意放些辣椒,让烈士大哥“吃”到家乡的味道。
“我每次来,都是他主动接待。”在麻栗坡烈士陵园,记者遇到了安吉昌烈士的父亲安保才。他说,1999年清明,他来麻栗坡扫墓,张子培骑着摩托车到县客运站接他。此后每隔3年,他都来陵园扫墓,每次都是张子培主动接送。
18年来,安保才与许多烈士亲属、参战老兵一样,亲眼见证和切身感受到了张子培的善良和热情,见证了张子培“坐骑”的变迁。1998年,张子培买了第一辆摩托车,就成了接送烈士亲属、参战老兵的专车。
“2009年时,第三辆摩托车被我骑坏了。”张子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烈士的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许多外县特别是外省的烈士父母因路途遥远,时隔四五年才到麻栗坡扫一次墓。为接待好烈士的父母,张子培贷款5万元,把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从县城车站接到4公里外的陵园,从陵园送到城区宾馆或车站,张子培的私家车每天都免费干着“公家的活”。
在整理陵园接待记录中,张子培发现少部分烈士亲属因家庭困难和路程远,多年没来陵园为烈士扫墓。于是,他通过向文山州、麻栗坡县民政局汇报、寻求各界爱心人士资助等方式,想方设法帮助这些烈士亲属到陵园为其扫扫墓。
2008年清明节,云南曲靖籍烈士陈文陆的母亲金留美,来到陵园看望儿子。由于长途坐车的疲劳和思念已逝亲人的悲伤,有高血压的她一到陵园就哭得昏厥了。金妈妈醒来后,坚持要去扫墓,张子培就一路陪伴着她。
2012年4月12日,青海籍烈士谢生海的母亲第一次来陵园看望儿子。年近9旬的老人伏在墓碑上,撕心裂肺的哭着。她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不停地用头撞击墓碑。一旁的张子培无论怎么安慰和劝阻,悲痛之中的老人依旧用头撞击墓碑。那一刻,老人的心碎了,张子培的心也痛了,他将自己的双手紧贴在墓碑上,让老人的头撞击在他手上。
在接待保障烈士亲人、参战老兵等凭吊人员的过程中,张子培始终铭记着“八字诀”要求:工作要细,感情要深!他的手机每天24小时都开着,只要来陵园凭吊的人有需求,他保证随叫随到。每月,他的手机话费都近200元,清明和自卫还击作战纪念日期间,他当月的话费高达400多元。
张子培的深情守墓,感动了无数群众,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2014年,张子培被评为文山州“最贴心的民政人”;同年被评为“《中国双拥》年度新闻人物入围奖”;2016年3月,张子培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荣誉称号;2016年7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云南省双拥办供稿,作者:严浩)

